摩根士丹利发布最新市场分析报告指出,中国在GPU领域的自给能力正在快速提升,预估2027年中国人工智能GPU的自给率将达到82%。
该报告还预测,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GPU的自给率将达到34%,2024年至2027年间,中国云端AI市场规模将以28%的复合年增长率高速扩张,预计到2027年,其市场规模达到约480亿美元。
报告强调,华为、长鑫存储、长江存储等企业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,不过本土设备与软体生态系仍需突破瓶颈。
目前,本土 GPU 芯片大多由本土领先代工厂中芯国际采用的先进制程(7 纳米,即 N+2 节点)制造,其能否在 2027 年及以后进一步扩大 7 纳米和 5 纳米产能,有待观察。
报告指出,预计中芯国际可为其关键客户的 GPU 生产分配 2.6 万片晶圆 / 月的产能;在假设良率为 30 - 50%的情况下,到 2027 年中国本土 GPU 自给率或将提升至 82%。
中国GPU自给率的提升,与中国云端AI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密不可分。报告分析,考虑到中国市场对AI推理计算的强劲需求,预计到2027年,中国将占据全球云端AI市场20%的份额,并指出中国半导体自给率的提升主要归因于以下三点:
第一,政府对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的补贴刺激了需求,与全球同行相比,中国半导体供应商在消费市场的曝光度相对较高;
第二,大多数中国半导体公司在 2023 年底或 2024 年上半年完成了库存消化,因此 2024 年中国半导体公司的增长超过了外国同行;
第三,存储芯片和先进节点产品(智能手机系统级芯片、GPU 等)的产能提升和良率改善。
近年来,中国政府对半导体产业高度重视,中国本土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方面也持续投入。
政策方面,半导体产业已成为经济安全与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单月注资规模达2240亿元,累计投入远超千亿,重点扶持人工智能与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。
同时,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设计、装备、材料、封装、测试企业及软件企业,可享受自获利年度起“两免三减半”税收优惠,企业年省税金额可达千万级,显著降低研发成本。
国产化进程方面,中微公司高端刻蚀设备国内市占率达15%,技术实力稳步提升;长江存储3D NAND技术实现232层量产,技术接近国际领先水平;长鑫存储DRAM产品以DDR4为主,并进入DDR5生产领域,产量迅速增长。中芯国际7nm技术已完成开发,计划进入风险量产阶段(商业化量产仍受光刻机设备限制)。此外,中芯国际2025年计划投入约75亿美元用于产能扩张,重点扩大12英寸晶圆产能,持续推动技术升级。
尽管国际技术封锁持续,中国本土企业研发投入与专利增长显著,正在加速缩小与全球领先水平差距。
微信扫一扫,一键转发